查看原文
其他

获中央广电总台报道!罗湖这个村大变样,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获中央广电总台关注

罗湖这个村到底有什么魔力?



#点击图片查看原报道#

今天

小编带你见证TA的故事!

一起来看看详情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中国人,也从生活的点滴变化,感受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年前,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从祖国的大江南北精心选择了十个地点,作为持续观察的十个样本。十年里,每年回访、持续跟踪、不间断记录,在时间的跨越中勾画出一幅民生变迁图景。今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记者第十次走近那些熟悉的地方,推出特别策划《十年,这里!》。该系列报道第四篇《走出昔日城中村,今朝拥抱大湾区》特别聚焦深圳市罗湖区黄贝岭村


#点击播放视频#

2013年,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第一次走进深圳罗湖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的城中村——黄贝岭。


▲ 第二年,黄贝岭的房租开始明显增长,很多租住在此的外乡人印象深刻。


▲ 第三年,居住在黄贝岭的“深漂二代”,终于落户深圳。(详情>>)


 第四年,黄贝岭地铁站出入口全部开通,地铁商业街、周边城市综合体等商圈正在崛起。(详情>>)


 第五年,黄贝岭第一期旧村改造顺利完成,回迁房东岭花园正式交付给村民。(详情>>)


 第七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很多居住在黄贝岭的港籍青年看到了机遇。(详情>>)


 第八年,黄贝岭社区港人服务中心挂牌成立,社区工作站也设立了港人服务专窗,为居住在这里的2000名港籍居民服务。(详情>>)


 第九年,黄贝岭村里多了一所公立九年一贯制学校——翠园实验学校。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也有机会在这里读书。(详情>>)


△黄贝岭街景。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管昕摄





深圳市罗湖区黄贝岭村是深圳市众多城中村中的一个,原住民仅有1100多人,而外来人口高峰时达7万多人,其中多为四川达州籍务工人员。在深圳寻梦的年轻人里,有不少人的起点就是从这样的城中村开始的。



90后邱蜀钧是来自四川达州的“深漂二代”,2015年大学毕业落户深圳,投奔父亲邱兴堂,由此来到黄贝岭。起初,小邱是一名社区志愿者,如今已是专职社区工作者。受父亲的影响,她时常在琢磨,如何带动更多居住在黄贝岭的达州老乡,融入深圳、建设深圳。


“这两年疫情反复,但是大家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没有减少。今年3月,黄贝岭出现疫情,我们仅用了1个小时就集结了100多名老乡,为管控居民配送物资。”邱蜀钧说。


△黄贝岭一角。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管昕摄


目前居住在黄贝岭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四川达州籍的近一万人。在地方党委组织部的领导下,黄贝岭成立了达州同乡村党支部。小邱的父亲邱兴堂是党支部书记,引导达州籍人员就业、调解劳资纠纷、开展免费技能培训。


邱兴堂2000年来到深圳,当时女儿则在老家四川达州。

邱蜀钧介绍:“小时候读书生活都是在老家,每年逢寒暑假会来深圳玩,就来找爸爸妈妈。”


2015年大学毕业后,邱蜀钧才真正来到父亲身边。她熟悉又陌生的黄贝岭,已悄然发生改变。“尤其是老乡,以前社区的很多活动,他们不闻不问。现在一有什么活动,大家争相报名、主动来说,社区的建设也有我的一份,就是主动地参与进来。”


在邱蜀钧看来,这和流动党支部对老乡们的激励和引导密不可分,通过党建的引领,老乡在黄贝岭找到了家的感觉。


△黄贝岭村内的小商圈。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管昕摄


已在深圳半辈子的邱兴堂,看到女儿接过服务老乡、融入深圳的接力棒,心中倍感欣慰。2021年,邱蜀钧还当选为罗湖区最年轻的党代表。 


邱蜀钧说:“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是深圳包容性的体现。不管你以怎么样的方式在深圳打拼,深圳都会留给你位置,会让你的付出能够有所收获。”





曾经很多外来务工者都是住在握手楼里。握手楼之间的间距非常狭窄。黄贝岭现存的500多栋握手楼,从2019年开始综合治理,治安、消防、雨污分流等都是治理重点。社区书记杨海鹏就是在治理任务最艰巨的阶段来到了黄贝岭。


在逼仄的街巷重新铺设地面,安装门禁系统和监控,接入天燃气、所有管线入地,实行垃圾分类等等,这些都需要杨海鹏去和居民们宣讲。


△在黄贝岭一栋握手楼的楼顶俯瞰街巷。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管昕摄


让杨海鹏觉得最难的是推进垃圾分类,大家都不想把垃圾桶放在自家门口,杨海鹏只能想办法处理这些基层矛盾。


“涉及到每栋楼相邻权的一些问题,包括我们在开展垃圾桶选点、安装电动充电桩的时候,大家都不希望把这些东西建在自己家门口。”


黄贝岭人口密度大,人口结构也比较复杂。杨海鹏带头把自己和所有社区班子成员的电话号码贴在每一栋握手楼的墙上,方便群众24小时都可以找到他们。持续三年的综合治理,握手楼从里到外都在变。


杨海鹏说:“巷道中间划定了非机动车的停放车位,从以往的凌乱停放到现在的井然有序,整体的居住环境得到比较大的提升,安全隐患得到进一步的消除,这也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港籍青年张明达回到深圳发展已十年。他本是黄贝岭村的村民,中学时代迁居香港。2017年,他搬进旧村改造分到的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新居,这比他在香港的居住条件要好很多。2020年,张明达从香港接回妻小,全家正式定居黄贝岭。


黄贝岭的十年蝶变,张明达作为见证者感受深刻。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首先最在意的是这里教育资源的配套。


“整体舒适度跟以前比真的不同了。这几年,周边陆续多了好多幼儿园、小学、中学。”


△黄贝岭村内的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记者管昕摄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让从事商业地产策划的张明达看到了更多发展的新机遇。


“我在香港的很多同学和同事都回来了。大湾区规划出来之后,人才引进、配套服务比如就业、居住、教育,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协助。”张明达说道。


张明达介绍,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港资企业在深圳进行项目布局,而他所在的公司在大湾区承接到的项目也越来越多。


“对于我个人来说项目多了。我们公司在大湾区的投入、聘请的人员和留住人才的力度也更大,可以参与不同的项目,个人在专业方面的成长还是蛮快的。”



在张明达看来,黄贝岭交通、生活便利,可利用自身物业优势主动对接需求,服务更多港籍青年在这里创业。


据统计,目前在黄贝岭居住的港籍居民已有两千多名。


社区书记杨海鹏说,未来的黄贝岭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发展空间巨大。“服务港人的机制已建立起来了,也希望以后实现一体化。香港居民不用跑到香港去,就可以在这里享受到同等化的服务。在‘双区’建设大背景下,这是一个大趋势,这方面黄贝岭是跑在前面的。”



黄贝岭的十年

改变了人们对城中村的刻板印象

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个体

都享受到时代红利

感受到深圳的开放和包容、发展和变化

黄贝岭已经告别昔日城中村

全力融入大湾区







信息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统筹整合:新时代新罗湖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往期回顾

1、8月11日深圳新增1例确诊病例

2、狂撒2000万元!罗湖区首届夜间时尚消费节盛大开幕

3、《新闻联播》关注!来自罗湖的TA们,是老乡们坚实的“医”靠

4、机会多多,奖励多多!一波技能竞赛来了,快来报名吧!

5、深圳市儿童公园将改造升级!两大方案公示中,pick哪个等您来~

6、@罗湖人,“城市体检”邀您参与!动动手指有机会获取奖励噢~



来都来了,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